(东西问)刘宏:中国外语教育应培养怎样的国际化人才?
中新社大连4月29日电 题:刘宏:中国外语教育应培养怎样的国际化人才?
中新社记者 杨毅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愈加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新时代下外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外语教育应培养怎样的国际化人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外语高校该如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多角度阐释新时代下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外语教育为什么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又该培养怎样的国际化人才?
刘宏: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就使我们在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疫情蔓延的情况下走好中国自己的路。
走好自己的路,人才是关键,高等教育是关键,外语教育更是关键。新一轮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等事业,需要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做好保障和支撑。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目标不一样了:40年前,中国迫切需要向世界学习;今天是世界需要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价值观中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了解全球治理事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了解中国为世界减贫和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因此,今天的中国外语教育承担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使命和责任。
综上,我认为高质量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才:一是加强培养复语和多语人才。未来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工作,急需一专多能的人才,外语院校要利用多语种优势,努力为国家培养通用语种复合非通用语种人才,开放更多的战略语种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二是加强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主要包括外语+法律、外语+金融、外语+传播、外语+国际关系等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培养区域国别人才。在教授某一语言的同时,加大对对象国研究人才的培养,涉及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历史等各领域,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以国际视角解读区域和国别问题,适应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四是加强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即培养“外语+汉语国际教育+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为海外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
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外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外语高校如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刘宏:中国外语院校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方面拥有学科优势,理应发挥好优势带动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推动建设好中国外语教育体系,并与世界各国外语教育形成互动交流。包括在大中小学开全、开齐、开强中国走向世界所需的外语语种,做好国家战略外语语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二是推动中文走向世界,外语院校要积极发挥外语学科优势,与中文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和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助力华文教育提升质量,推动更多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新社记者: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有哪些特色?
刘宏: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经历了借鉴苏联和借鉴西方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的类型、学科专业的分类和教学内容,更多借鉴模仿苏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中国的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吸收了西方许多有益的做法,例如通识课程建设、导师制和书院制等。中共十八大以来,高等外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培养能够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了中华文化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子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目前中国外语教育与西方相比,具有两方面特色:一是强调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要求学生能够将投身人生理想与祖国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理想密切相关,更与外语教育承载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紧密相连。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是区别西方“个体价值”的重要表现。
二是突出“和合”理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建、共同、共融、共享,来源于中华文化“和合”思想,现代外语教育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路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向同行,超越西方“零和博弈”的思想。
当然,中国的外语教育还应向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理念学习,把语言技能习得与知识习得、思辨能力培养更好结合,融汇东西方教育理念,使更多中国学生熟练掌握1-2门外语,为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服务。
中新社记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格局、能力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刘宏: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规模和质量方面有了飞跃,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动力和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外语教育更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高等外语教育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国家需要、被民族复兴需要,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历史上最重要的高度。
其次,新技术革命带来机遇和挑战。机器翻译等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挑战,要培养能够与机器人共存、共同工作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大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因此,要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文理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学习新技术,融入和适应高科技时代的新要求,更新教育内容。
科大讯飞展台展示的翻译终端,可同时翻译8国语言。 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再次,外语教育更要扩大开放,对内实现产教融合,对外与国外大学开展生师互动交流,特别要克服新冠疫情影响,更新交流方式,持续加强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升外语教育国际合作的频率和水平。(完)
受访者简介:
刘宏,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大连市欧美同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俄语语言与文化、国际政治语言学、俄语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担任国际学术杂志《对比语用学》主编,任《外语与外语教学》编委会主任。著有《俄语语言与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俄语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等。